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1:25:49  浏览:833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文化部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文化部



第一条 为奖励在推动文化科技进步工作中作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充分发挥广大文化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文化部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奖励范围主要是服务于文化事业的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不含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教学论著及出版物)和在文化科技管理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部门或单位,包括:
(一)应用于文化事业并促进其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新成果;
(三)在科技信息、技术标准及成果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项目;
(四)促进文化科技进步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五)在对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做出显著贡献的项目;
(六)在科技管理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部门或单位。
第三条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应用于文化事业诸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在科学技术水平上属于:
1、国内首创的;
2、本行业先进的;
3、经过实际应用证明是有一定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
(二)有充分论据,经实际应用证明有显著效果的新的文化科技理论研究成果。
(三)在推广、转让、应用文化科技成果工作中,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四)在技术标准、科技信息等技术基础工作和文化科技发展等软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
(五)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四条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
一等奖 授予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证书及奖金伍千元;
二等奖 授予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证书及奖金叁千元;
三等奖 授予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证书及奖金贰千元;
四等奖 授予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证书及奖金壹千元;
科技管理奖 授予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证书及奖金贰千元(三等奖等级);
科技成果推广奖 授予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证书及奖金贰千元(三等奖等级)。
第五条 评奖标准:
(一)一等奖项目应是国内首创,技术上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有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的;
(二)二等奖项目应是国内首创,技术上接近国际同类先进水平,有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能在众多省市推广应用的;
(三)三等奖项目应是国内首创,技术上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有一定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能在部分省市推广应用的;
(四)四等奖项目应是国内首创,技术上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有一定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能在本省或部分单位推广应用的;
(五)获得科技管理奖的,应具有五年以上科技管理工作历史,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各项科技管理法规并制定、实施本地区本单位科技管理规定,在科技计划、成果管理(鉴定、奖励、申报、推广)及组织制订技术标准、开展科技信息研究等诸项工作中实施科学及规范化
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和单位;
(六)科技成果推广奖项目应是推广、转让、应用成果范围达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十个单位以上,并在技术培训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的。
第六条 文化部设立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负责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办公室和若干评审组。评审办公室负责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登记入档等日常工作。评审组中各专业评审组负责评定三、四等奖项目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一、二等奖项目
;科技管理评审组负责向评审委员会推荐科技管理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定一、二等奖和科技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奖项目,核准三、四等奖项目。
第七条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申报程序和要求:
(一)凡报奖项目,均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或文化部各主管业务司局先行评审,凡评为三等奖(含三等奖)以上项目才能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由项目主要研究单位会同其他研究单位联合申报,其他研究单位不得单独申报;
(三)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如第一研究单位不属于文化系统,文化部门不予受理;
(四)受文化部门委托研制并组织鉴定、由非文化系统单位或个人完成的项目,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时,必须出具委托任务书(项目合同书),以资证明。
第八条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年限每年评审一次。评审结果报部批准以后在中国文化报上公布。如对获奖项目有异议,必须在公布之日起两个月内提出;如无异议,即行颁奖。
第九条 获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个人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条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由文化部奖励基金中列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文化部各业务司局科技奖励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奖金由各自文化事业经费中列支。
第十一条 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内容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否则将撤销奖励,追回原发奖金、奖励证书和奖状。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颁发的《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文厅字(87)第1538号)同时废止。

附: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办法》第二条列举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范围具体包括:
(一)《办法》第二条第一款所称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指的是经过技术鉴定的属于应用技术方面的五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成果以及经中国专利局批准并实施后,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利项目。
(二)《办法》第二条第二款所称自然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指的是已在省级以上公开专业杂志发表半年,无异议并经过鉴定(含通讯鉴定)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成果。
(三)《办法》第二条第三款所称科技信息指的是文化科技信息研究项目;所称技术标准指的是已经正式颁布的技术标准项目;所称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完成单位限于文化系统。
(四)《办法》第二条第四款所称软科学研究成果指的是已经被实际采用并通过鉴定的软科学研究项目。
(五)《办法》第二条第五款指的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国外先进文化科技成果中具有突破性内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项目。
(六)《办法》第二条第六款所称科技管理奖的奖励对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化部各业务司局的科技主管机构和基层独立科技单位。
第三条 经过技术鉴定三个月以后的科技成果,方有资格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四条 凡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一等奖不超过九人,二等奖不超过七人,三等奖不超过五人,四等奖不超过三人,科技管理奖、科技成果推广奖人员不限。
第五条 凡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必须按照“《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填写说明”认真填写《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并备齐如下完整材料:
1、成果报告表;
2、技术鉴定证书;
3、研制报告;
4、测试报告;
5、使用报告。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晰,装订成册,一式五份(其中一份印章不得复印),报送评审办公室。
第六条 文化科技奖励分为部级和厅局级。厅局级评审应在文化部评审前进行;评审结果应报文化部备案。
第七条 由基层单位主持鉴定的项目,在申报部级奖励时必须出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或科委、文化部业务司局批准授权(或委托)主持鉴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书》;研制人员出任本项目鉴定委员的鉴定无效。
第八条 乐器、舞台等科技成果的技术检测原则上应由法定专业检测机构按部颁检测标准检测。申报部级一、二等奖的项目必须由法定专业检测机构检测。
第九条 申报部级奖励的艺术医学成果,技术项目必须提供30例以上由省级医院出具的临床病例证明;药物项目必须提供300例以上临床使用证明。
第十条 负责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文化部各业务司局,统称为项目的申报部门。申报部门负责申报项目的审查、评定和申报,并负责协助评审办公室处理申报项目的争议问题。
第十一条 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由文化部聘请的有关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评委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委员若干人。评审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科技主管部门。
目前评审组分别为:
1、舞台科技评审组;
2、乐器科技评审组;
3、艺术医学科技评审组;
4、美术科技评审组;
5、图书馆科技评审组;
6、科技管理评审组。
各评审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参加评审委员会的工作。
第十二条 评审项目采取主审员审查办法,每个项目确定三名主审员负责主审。主审员在收到主审项目材料后,应在评审会前认真审查,写出评审意见,并负责在评审会审议时介绍该项目情况(包括关键技术、创造点、技术难度、技术水平等),提出建议奖励等级;对不能主审的项目
应及时向评审办公室提出,由评审办公室处理。
第十三条 评委在评定项目奖励等级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票数超过应到评委半数,评审结果方为有效。
第十四条 凡作为报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评委,审议该项目时,应回避;投票不计入应到评委人数。
第十五条 评委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提前向评审办公室报告,提交负责主审项目的审查意见表,委托相应水平的同志参加,但须经评审办公室批准。若评委本人连续两次不参加评审会,则视为自动退出评委会。
第十六条 接受委托代评委参加评审会的同志具有评委身分,并负责如实转达原评委对主审项目的审查意见。针对申报项目内容而另行邀请的专家为特邀评委,特邀评委无投票权。
第十七条 参加乐器科技评审的项目,均要求其主要研制人员自带乐器到现场答辩,因故不能到场者视为自动弃权。申报科技管理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的单位需选派一人参加现场答辩。参加其他专业评审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向评委会提供形象资料或实物,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求研
制人员赴现场答辩。
第十八条 对获奖项目的研究单位(含协作单位)授予奖状。对每位主要研究人员授予奖励证书。奖金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不得搞平均主义,所在单位不得截留,主要研究人员所得奖金原则上不得少于奖金总额的70%。奖金不计入单位奖金总额,不征收奖金税。
第十九条 获奖项目的奖金不得重复发放。如获奖项目已经某一级奖励获得了奖金,又经上一级评委会评定提高了奖励等级,对项目完成人只补发高于原奖金的差额部分,其余部分可作为原授奖单位的奖励基金,但此款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条 对获奖项目有异议,应在公布之日起两人月内提出,逾期则不再受理。提出异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并指出项目名称、获奖等级、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写清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等,否则不予受理(如须保密,请注明)。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异
议信后两个月内由评审办公室会同该项目申报部门协商处理。如异议解决不了,该项目暂不发奖。
第二十一条 凡申报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每项需向评委会交纳评审费人民币壹佰元。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由文化部负责解释,于发布之日起生效。原颁发的《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等(文厅字〔87〕第1538号)同时废止。



1993年8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

唐伟元
(宿州学院,weiy2345@sohu.com)



  摘要:从民事主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民事主体的范围在逐渐扩大,而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也在相应变化。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民事权利能力或人格是判断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准。而实际上,民事权利能力或人格在民事主体领域只具有抽象意义,并不能作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在现代民法上,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应区分而论,人是民法上的当然主体,而非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则其判断标准应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拥有可支配的财产并可成为财产的载体。

  关键词:民事主体 权利能力 人格 判断标准

  引言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简称,指依法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是民法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直接涉及民法的调整范围和规范的对象,是制定民法草案必须明确的概念。民法在制度设计时规定哪些社会存在为民事主体,以及他们在民法上享有何种法律地位,是民事主体制度必须解决的民法中重要的基本问题,在各国民法中也是居于突出的地位,这是由民法规范的体系化和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要求决定的。正是因为确立了民事主体制度,民法其它一切制度设计诸如法律行为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责任制度等才得以全面展开。因此,整个民法制度就是一部民事主体参与各种民事活动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制度。那么,民事主体究竟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什么样的社会存在才能成为民事主体呢?这在民法界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

  一、民事主体的历史发展

  1. 罗马法上的民事主体

  罗马最初是氏族社会,由三个部落组成,每个部落分成十几个宗联,每个宗联分成十几个宗,每个宗又分成若干族,每个族再分成许多家庭,家庭又分为家长和家子等其他家属。但是,家庭是作为早期罗马社会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亦即基本单元,而家长(或家父)是因为作为家庭的代表而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主体的,市民中的家属以及平民则都不是,他们对外没有主体身份。[1]在古罗马时代,只有家族才是基本的社会单元,所有的交易都是以家族作为交易对象的,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个人实际上被家族所吸收。因此法律只承认以家父为代表的家族为民事主体。

  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参军作战的家属和平民可以取得部分公权和私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经过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产生的《十二表法》规定,除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外,平民在该法规定的范围内已取得和贵族平等的地位。因此,至少在私法上已经承认平民是权利义务主体。随着罗马的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变得极为兴盛。生产和贸易的发达,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又使各民族人们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促进了对于统一适用法律的要求,到共和国末期和帝政初年,家长的男性子孙开始普遍地享有公权和财产权,妇女、拉丁人、和外国人也逐渐取得了部分公私权利。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帝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甚至奴隶也逐渐享有限制的私权,如部分的财产权。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利义务主体的范围从贵族家长逐渐扩展到几乎全体自由人。

  罗马法上的权利义务主体在外延上与自然人不同,一方面它不包括奴隶,在古罗马法上,要成为民事主体,必须具有"人格"(Caput),而"人格"主要由三种权利即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构成。自由权是人格的基础,享有自由权的是自由人,不享有自由权的就是奴隶,因此,没有自由权就没有人格,也就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奴隶虽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Homo)但由于奴隶没有自由权,所以也就不能成为民事主体,而只作为自由人的权利义务的客体。市民权类似于今天的公民权或国籍,是专属于罗马市民享有的权利,其内容包括公权和私权。罗马法对市民身份的控制要比对自由人身份的控制为严,因为罗马人认为他们是高贵的民族,不愿意轻易扩散市民权,因此,帝政前期的罗马法把罗马境内的居民分为市民、拉丁人、和外国人,市民则享有完全的公权和私权,拉丁人享有部分的公权和私权,仅有部分的市民权,而外国人是不享有公权和私权,外国人是没有市民权的,他们在罗马境内从事的民事活动,同国籍的适用本国法,异国籍的适用万民法。公元212年"安托尼亚那敕令"(Constitutio Antoniana)授予罗马帝国的一般居民以市民权后,市民权遂失去其重要意义,市民法与万民法逐渐融合起来。家族权,指家族团体中的成员在家族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权利,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把人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自权人是指不受家长权、夫权、或买主权支配的人,而他权人则要受到家长权、夫权、或买主权支配的人,因此,他权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其虽然仍为民事主体,但须接受家长权的支配,其所从事的民事活动范围受到诸多限制显得十分狭窄。

  另一方面,它又不仅包括自由人,而且也包括团体(Universitas)在内,但此团体是否就是法人呢?至少罗马法中并不存在"法人"的概念,但这种团体可以看作是法人制度的萌芽。初期团体为宗教、士兵、丧葬团体等,都不具有人格,共和国末叶,开始承认国家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人格,与其成员相分立,是社团的起源。公元3世纪以后,即"米兰法令"承认神庙也可享受财产权,可以自己的名义订立契约,取得债权,承担债务,其构成的基础为财产而非人,是财团的起源。罗马法的团体的出现,扩大了人格的概念,并提出抽象人格的理论,把权利直接赋予法律所拟制的人(Persona Ficta),尽管罗马的团体制度很不完备,但其基本内容和理论则为近代法人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上述可知,早期的罗马法以家庭作为单一的法律主体,并无个人观念独立存在的空间,中后期的罗马法中个人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地代替家庭共同体,成为民法所考虑的单位"。[2]自然人(奴隶除外)成为唯一的民事主体,虽然罗马法中有一些团体(如自治市、私人社团和国库)最先具有了某种法律上的独立地位,甚至出现了类似于现代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的"特有产"(Peculium),但在罗马法及罗马法学家看来,团体仍然是数目众多的人,它只是在对外与第三人的民事关系方面,才被认为是统一体。团体的财产,与其说是从组成团体的自然人中独立出来的财产,不如说是他们的共有财产。因此团体的法人人格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在这一时期,罗马法还不可能建立起系统的法人制度。因此罗马法上明确的法人概念和完备的法人制度尚未建立。

  2. 法国民法典上的民事主体 

  中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经济关系,社会中个人的身份等级发生了变化,奴隶已经由被完全否定了权利义务的客体变为了享有一部分权利义务主体的农奴或农民。教会法在重新解释罗马法后,注入了一些平等或个人自由意志的理念,但农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法律"人",在人身上没有自由,须受领主支配,也可被当作财产转让或出卖。教会法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度,但它又不反对世俗中的压迫,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从没有在世俗法律中实行过。故总体而言,18世纪以前的社会仍然是一个身份型的社会,强调封建等级身份,人格不平等,加上对宗教团体的格外尊崇,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禁锢了个人自由,强化了等级身份秩序。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民社会的壮大,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理论思想影响的广泛、深入和罗马法的复兴,人们开始了对教会的、政治的、家庭的、行会的以及身份集团的传统封建权威的批判和对个人的解放,要求确立完全、平等、独立而完整的个人人格。[3]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庄严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一切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从而确立了自然人完全独立而平等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民事主体制度,外国人的民事主体地位按照对等原则承认其可以在法国境内为民事活动,对于团体的民事主体资格则没有规定,因为法国民法典在制定时,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正兴盛,个人刚刚从团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主要是因为拿破仑害怕封建行会组织利用法人形式进行复辟,同时也由于立法者受自然法学派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较深的缘故。《法国民法典》是对早期罗马法和中世纪封建法的清算,是对中后期罗马法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近代个人主义启蒙思想的立法总结,因此它信守绝对的个人主义,对一切团体都持敌视和怀疑态度,害怕团体对个人自由的侵害和旧的团体本位的复辟。因此,法典对个人与国家存在之外的各种团体均有意忽略而立法者在思想上则持排斥态度。

  法国民法典忽视团体的存在,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关系日益繁杂,团体尤其是经济共同体愈来愈多,需要法律对其回应、调整和规范,因此, 1807年,法国在制定商法典时,在技术性上认可了商业组织的主体资格。随后,在1867年制定的有关股份公司的法律,也确立了股份公司的法人地位,最终在1978年法律修正案中,法人作为与自然人具有同等地位的民事主体被立法所接受,从而形成了自然人与法人并立的二元主体结构制度。但最早系统规定法人制度的法典是德国民法典。 

  3. 德国民法典上民事主体

  1896年《德国民法典》正如海尔穆特库勒尔所言:"作为《德国民法典》基本概念的人,是通过其权利能力来表述的。"[4]《德国民法典》在主体制度方面,首次创造了"权利能力"(Rechtsfaehigkeit)的概念,它以"权利能力"概念为自然人完全平等、独立和自由的思想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基础。民法典第1条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宣告了所有的人从出生开始都平等的享有权利能力,而不管是否存在性别、宗教、社会职业等差别。近代意义上的"权利能力"的概念第一次在法律上的使用,为泽勒(Franzvon Zeiller)起草的《奥地利民法典》。[5]19世纪中叶,弗里德里希萨维尼(Friedrich Savigny)在其名著《当代罗马法体系》中将"权利能力"定义为能够持有权利的可能性。[6]由于《德国民法典》采用的是"自然人"的概念, 承认所有的自然人可以不分国籍平等地享有权利能力,所以《德国民法典》较《法国民法典》进步。《德国民法典》第一次在法律上使用了"法人"(Juristische Person)的概念,还在民法中确认了法人制度。如规定非经营性的社团和经营性的社团,只要符合法定的条件,经过登记和许可程序,就可以成为法人。《德国民法典》将法人分为三类:社团、基金会和公法人,对其成立、登记、章程、清算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从《德国民法典》开始,民法主体制度从以个人为中心的一元论,转变为自然人与法人并立的二元论,这是主体制度的一个巨大进步,并在随后的历史中得到各国广泛的肯认,如德国、日本、瑞士及台湾民法在自然人之外都对法人有详细的规定[7],二元主体结构的主流地位在理论和立法上得以确立。

  4. 俄罗斯的民事主体制度[8]

  苏俄民法典的民事主体制度采用两分法,只有自然人、法人主体。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新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关于民事主体的规定有所创新,集中体现在法典第二编,与1922年苏俄民法典和1964年苏俄民法典确立的民事主体制度不同,新民法典大大拓宽了民事主体的范围,它规定公民(自然人)、法人及俄罗斯联邦、联邦主体和自治地方都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有关法人主体的规定,新的俄罗斯民法典与苏联时期颁布的两部民法典有着很大不同。它将历史上出现的差不多所有企业法律形态都作为法人对待,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该法典对法人概念的界定为 "有独立的财产、以该财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能以自己的名义取得和实施财产权利、人身非财产权利并承担义务、能够在法院起诉和应诉的组织",相对于我国《民法通则》的定义,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直接表述了法人的四个特征: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统一的组织机构、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责任。

  在法人分类问题上,俄罗斯民法典与其它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没有明显不同。大陆法系的通行分类以公、私法人二元论为基础,以社团、财团两分法为主体,同时对社团法人辅之以营利、公益和中间法人的立法模式。根据成员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俄罗斯的法人分为三类:a.公司和合作社;b.国有、自治地方所有的单一制企业和机关;c.社会团体、宗教组织、基金会、法人的联合组织等。俄罗斯民法学家注意到公法人是特殊的一类法人,对公法人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流转做出专门规定,尽管还不完善,但相对于我国民法没有确定"国家"的民事主体地位,俄国民法典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曲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试 行 )

云南省曲靖市人民政府


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告第41号



现公布《曲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自2009年9月7日起施行。




二00九年八月七日



曲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试 行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8〕17号)、《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云卫发〔2003〕287号)、《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曲发〔2003〕3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

第三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二)家庭缴费,政府补助,多方筹资,自愿参加;

(三)县级统筹,属地管理;

(四)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五)科学管理,社会监督。

第四条 我市辖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都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参合人),以户为单位参加,包括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能重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的权益和责任




第五条 参合人的权益:

(一)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基本医疗、健康体检服务;

(二)按照规定的标准减免补偿一定比例的医药费;

(三)参与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

(四)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五)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

第六条 参合人的责任:

(一)按照规定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

(二)遵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规章制度;

(三)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




第七条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预算业务运行保障经费,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宣传、动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中央及省、市规定的补助标准落实参合人的补助资金,并将完成任务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综合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 建立健全精简、统一、效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

(一)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成立由政府领导任主任,卫生、财政、发展和改革、民政、农业、人事、编办、审计、人口和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广播电视、扶贫、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领导和协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组织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合管办),承担以下职责:

1.审核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并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2.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编制基金预决算;

3.审核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并按照规定进行补偿;

4.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资料,建立参合农民登记、医疗费用补偿台账;

5.定期向同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6.检查、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

7.定期向社会公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使用情况;

8.收集、汇总、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信息,按规定填报各种统计报表;

9.调查处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发生的案件及群众举报、投诉等;

10.拟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二)机构及人员编制。在市和县(市)区卫生局内设立合管办,为同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协调工作。落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合管办的机构及人员编制,乡(镇、街道)合管办为县级合管办的派出机构,县乡共管,以县为主。

(三)合管办工作运行保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按照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预算工作运行保障经费,市级财政按照每参加1人安排0.1元,县(市)区财政分别按照总人口在40万人以下的不低于15万元,40万人及以上的不低于30万元,乡(镇、街道)按照每参加1人0.5元预算安排。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合管办配备必要的办公、交通、取证、信息化管理等设备。

第九条 部门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民政、人事、编办、发改、农业、审计、扶贫、食品药品、广播电视、残联、人口和计生、红十字会等部门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章 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以下各项构成:

(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

(二)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利息收入;

(四)社会捐助资金;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收入。

第十一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家庭缴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第十二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分为住院基金、门诊基金和风险基金。住院基金用于参合农民患病住院医药费用的补偿,门诊基金用于参合农民因病在门诊的医药费用减免,风险基金是为防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临时周转困难出现透支而设置的基金。风险基金的申请使用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社〔2005〕102号)执行,风险基金一经使用应及时补充。

第十三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各级要建立健全基金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

第十四条 参合农民个人缴费按年度收取,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情况,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前,开展经常性筹资、定点定时筹资、滚动式筹资等多种方式进行筹资。当年缴费,次年受益。收缴农民参合费用时,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卫生厅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使用票据的通知》(云财票〔2006〕7号)要求,使用云南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第十五条 在国有商业银行或经批准的地方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筹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要及时划入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

第十六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实行逐级申报制度,县(市)区财政部门将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划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后,再向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核拨财政补助资金。

第五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




第十七条 曲靖市辖区内具有当地户籍的农民依照本办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按规定时间缴纳参合经费的,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缴费的,不得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和财政补助。

第十八条 以县(市)区统筹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门诊统筹+住院补偿”模式,在风险基金提取后的全年基金总额中,用于门诊费用减免资金不超过30%,用于大病住院费用补偿的资金不低于70%。当年的统筹基金结余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

第十九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减免补偿比例、报销封顶线。

(一)参合人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诊就诊,不设起付线,按照医药费用总额,减免比例可以到40%,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100元。

(二)住院治疗起付线标准按照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确定,乡级起付线为50元,县级起付线为200元,县(市)区以外医疗机构起付线为400元。

(三)住院治疗补偿比例。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不低于6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不低于45%,县以外定点医疗机构为35%。

(四)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参合农民每人每年封顶线设定不低于15000元,特殊病种封顶线设定不低于20000元。

第二十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在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正常单胎住院分娩实行定额补助,每例400元。

第二十一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范围执行云南省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参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一)自杀、自残的;

(二)因打架、斗殴、酗酒、吸毒及其他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致伤病的;

(三)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由他方承担医疗费赔偿责任的;

(四)施行美容及整容整形、保健的;

(五)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所发生的费用;

(六)按有关规定不予支付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三条 对参合农民门诊减免和住院补偿的手续应简明、方便、快捷。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现场即时办理减免补偿。在县(市)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不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根据病情需要到县外诊治的,到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合管办办理转诊手续。外出经商、务工的参合农民,其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到原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合管办办理补偿手续。

第二十四条 乡(镇、街道)合管办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销的人员名册和相关资料报送县(市)区合管办核实后,由县(市)区合管办将补偿基金划拨到乡(镇、街道)合管办专用帐户。转诊到县(市)区外定点医疗机构的,治疗后返回原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合管办办理医药费报销。




第六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十五条 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原则是:能提供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方便就医并便于管理;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二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

(三)严格执行省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

(四)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履行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接受卫生、发改、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建立健全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六)配备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十七条 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协议管理。协议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药品提供、费用结算、不予支付的服务项目和药品、医疗费用拨付、审核与控制、争议处理等。协议有效期为2年。

第二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在显著位置悬挂统一制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标牌,标牌不得转让或损坏。合管办与定点医疗机构解除或终止协议的,要及时收回标牌。

第二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县(市)区级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市)区合管办审批、监督、管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由市合管办审批、监督、管理。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执行《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修订版)的通知》(云卫发〔2008〕671号)和《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诊疗项目(试行)的通知》(云卫发〔2008〕1159号),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控制自费药品和自费服务项目。门诊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村(居)委会(社区)级月平均处方值不超过25元,乡(镇、街道)级月平均处方值不超过35元,超出部分由医疗机构和当事人自己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支付。积极探索单病种付费制、门诊及住院总额预付等办法,加强基金管理。

第三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执行曲靖市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药价的规定,网络采购,使用统一采购、配送的药品,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第七章 医疗服务管理




第三十二条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医院和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建设,争取大病不出县;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每个村委会办好一个卫生所,做到小病不出村。

第三十三条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乡(镇)卫生院要配备X光、检验、B超、心电图等基本设备,设置内、外、儿、妇、急诊、中医药等科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业务,能开展下腹部手术,中心卫生院能开展上腹部、骨科手术。村卫生所配备冰箱、紫外线灯、妇女儿童保健设备。

第三十四条 加大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乡(镇)卫生院医生在3年至5年内达到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的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其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到2020年,各县(市)区80%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乡(镇)卫生院院长要具有医师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制度,采取在职和离职、自学、函授、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学历教育、进修学习等。加强培训教育,使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每两年至少接受1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水平。

第三十五条 实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的服务经营管理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实行“二制四有七统一”管理。“二制”即乡村医生聘用制、绩效分配制;“四有”即做到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收据、公共卫生服务有台帐;“七统一”即对村卫生所建制、行政、业务、财务、药品、收费、名称的统一管理。

第三十六条 加强村卫生所的药品和财务管理。村卫生所药品实行中标企业直接配送或由乡(镇)卫生院中心药库统一配送。村卫生所收支结余部分, 70%至85%用于村医补助,由乡(镇)卫生院审核发放,其余用于发展基金和村医学习培训等。

第三十七条 村医的补助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每人每月200元,由乡(镇)卫生院根据村医承担公共卫生的数量和质量,绩效考核后发放。财政补助部分要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口较少的村委会倾斜。




第八章 监督机制




第三十八条 市和县(市)区成立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卫生、财政、监察、审计、农村基层干部、参合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第三十九条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制度,审计部门每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第四十条 县(市)区、乡(镇、街道)合管办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设置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对举报投诉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市、县(市)区合管办要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病人的病历和补偿情况进行入户核实,每月抽查的机构数不少于机构总数的20%,每个机构抽查的出院病人资料不少于上月出院病人总数的5%。乡(镇、街道)合管办每月抽查的村级和乡级定点医疗机构数不少于机构总数的20%,每个机构抽查的门诊病人资料不少于上月门诊病人总数的1%。

第四十二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偿公示制。

(一)村卫生所的处方、业务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免台帐每月上报乡(镇)卫生院,卫生院建立村卫生所固定资产专帐和收支明细帐,实行电子台帐管理,加强对村卫生所的监管。

(二)县(市)区、乡(镇、街道)合管办每半年公示一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人数、减免补偿总人次数、减免补偿总金额和基金使用量。

(三)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固定公示栏,公示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免补偿标准及流程;门诊、住院的个人医药费用和减免补偿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和医疗服务项目;药品价格;服务收费价格等。门诊、住院减免补偿情况每月公示一次。




第九章 责任追究




第四十三条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必须实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规定,骗取、截留、挪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责任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虚报、伪造票据、冒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及审核把关不严,造成基金流失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其追回损失,缴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并追究当事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伪造病历、处方、收费票据及少收费多报销等手段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责令追回损失,取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是乡村医生的,解除聘用合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参合农民将合作医疗证转借他人、私自涂改医药收据、伪造报销凭证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经查实后追回违规骗取的补偿款项,取消其当年的参合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各县(市)区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曲靖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9月7日起施行。